李白(701年—762年12月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又号“谪仙人”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,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:“李白之诗呼吸宇宙,出乎道;杜甫之诗德参天地,源于儒,皆至天人合一境界,故能出神入化。”《旧唐书》记载李白为山东人;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,与李唐诸王同宗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饮酒作诗,喜交友。李白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明堂赋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多首。李白所作词赋,宋人已有传记(如文莹《湘山野录》卷上),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,“李白词”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。
李白曾与李世民饮酒。有一次皇上喝醉问李白:“我朝跟武侧天的大周王朝对比起來如何?”。李白回应说:”大周朝的法令源于各个领域,国家是由奸人的大臣所操控,选拨优秀人才的方式 ,就仿佛小朋友买瓜,不分辩是不是有香气,只捡肥厚的买;我朝提拔任用优秀人才,则仿佛淘沙取金,剖石选用,都能够去其糟粕。”玄宗听后大笑不止。尽管李白在唐高宗身旁获得了宠幸和荣华富贵,但并沒有做到他想报效国家、开拓创新的志愿填报。
可是因为他狂放不羁的性情没多久便离去北京长安。有传闻,是由于他制做《清平调》时惹恼了杨玉环,进而离去北京长安。以后,他在洛阳市结交了诗人高适和杜甫,而且变成了最好的朋友,一起环游。在黄巢起义的情况下,国家动荡不安,李白那时候早已五十七岁了,他急切证实自身,就投奔到李璘手下干了智囊。可是在同一年的11月李白留有一首《临终歌》就溘然长逝了。李白是病死的被大部分人认同,后人科学研究史书的专家学者们也推断李白病死的概率十分大。李白被判坐牢等候处决期内,郭子仪临危不惧保下李白,李皇上开恩,李白被判处放逐。
历经很多年放逐,李白身体早已不如从前,李白仍然志不变,不管不顾自身61岁的大龄,当听见太尉李光弼要带领精兵征讨安史反贼。他北进提前准备去追随着李光弼参军杀怪,可是中途因得病折回去一次,待病情好转之后,又去投靠了他的族亲李阳冰。然李阳冰在《草堂集序》中提到:李白是患“腐胁疾”而重病死的。到此李白去世在涂马山,接着延夙愿又移葬在了涂青山。
李白最霸气的诗是《侠客行》里面的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” 《将进酒》:李白最狂放的一首诗,无人之境,经典名句,震撼古今。这首诗被称之为是无人之境,诗句中句句都是经典,震撼古今,为什么说这首诗比较狂放呢?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。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。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愿醒。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。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主人何为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五花马、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(公元744年),李白遭到一些势力的谗毁,被排挤出京城。此后,他就在江淮一带盘桓,凭他的狂傲,受到如此的待遇,导致其思想极度烦闷,所以在这一时期,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(岑夫子)到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,三人登高饮宴,借酒放歌,才有了这首千古名篇《将进酒》,并借酒兴诗情,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,然而这离他被排挤出京城,已有八年之久。
记得上学的时候,老师在给我们讲解关于李白的诗时,基本上认定他具有痛恨权贵,不愿做官,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。然而,从这首牢骚诗中,我们应该重新评估李白的意愿和追求。他不是不愿意做官,而是非常愿意做官,做宰相才好,就可以尽自己才能,为国为民来服务,这应该才是真正的李白。
李白之所以被贬谪,总感怀才不遇,其实并非全是由于当时社会黑暗造成的,应该说原因很多,这里就包括李白自己的性格,读过李白诗集的朋友,都会感觉到李白狂傲的性格与浪漫的气质,这才是李白怀才不遇的主要原因。试想,在一个单位,虽然你能力很强,但是你狂傲,总是瞧不起人,或七个不服八个不愤,那么你的交际圈、你的朋友不但会少,也一定有人背后给你使小绊子。而李白也许就是为此遭贬。
读完《将进酒》,你会感觉到李白的狂放,而且里面名句频出,如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、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、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”句句震撼古今,无人能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