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部电视剧也是比较有名,就是陈宝国主演的《汉武大帝》,居中演绎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,把一代雄主演绎的淋漓尽致。我们也来介绍一下汉武帝刘彻这位帝王。汉武帝刘彻(前156年—前87年3月29日),《汉武故事》载其初名为“彘”,西汉第七位皇帝(前141—前87年在位),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。汉景帝刘启的儿子,母为王皇后。
初封胶东王,七岁立为皇太子。后元三年(前141年)继位,为加强中央集权,颁行推恩令,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,规定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,不得参与政事。不拘一格录用人才,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,以备顾问。裁抑丞相职权,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,从而形成内朝(中朝)和外朝的政治体制。又设十三州部刺史,加强对郡国的控制。为解决财政困难,改革币制,禁止郡国铸钱,又实行盐铁官营、均输平准等制度。颁布算缗、告缗令,向商人征收重税。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,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、贤良方正等。实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文化政策,设五经博士,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,又令郡国皆立学官。因迷信神仙,热衷于封禅和郊祀,曾多次巡游各地,挥霍无度。自元朔二年(前127年)起,派卫青、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,迫其远徙漠北。命张骞岀使西域,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。又征服闽越、东瓯、南越、卫氏朝鲜,经营西南夷,在其地设置郡县。
在位晚年,多遭兵败,阶级矛盾日益加深,关东流民达二百万,农民起义频繁。宫廷发生“巫蛊之祸”,导致太子刘据自杀。征和四年(前89年)下轮台诏,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。后元二年(前87年)去世,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。谥号孝武皇帝,庙号世宗,葬于茂陵。
汉武帝的乳名“彘儿”的由来?
汉武帝乳名“彘儿”由来:源自刘彻的父亲刘启的一个梦。据班固《汉武故事》载:“景帝亦梦高祖谓之曰: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。”(汉景帝梦到高祖说:王美人所生之子可起名为彘。)
汉武帝幼年曾以彘为名的说法出于志怪小说《汉武故事》:刘彻初名彘,三岁时,景帝抱于膝上,试问刘彘:“乐为天子否?”对曰:“由天不由儿。愿每日居宫垣,在陛下前戏弄。”
译文:刘彻最初的名字为彘,三岁时,景帝把他抱在膝上,知道这孩子特别有灵气,就问他愿不愿意当皇帝。刘彘回答说:“这事是由上天安排的,由不得我自己。但我愿意天天在皇宫里住着,在父亲面前玩耍。”
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,求知欲特别强,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,过目不忘,“讼伏羲以来群圣,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,无一字遗落。至七岁,圣彻过人”(背诵从伏羲以来一些圣贤的著作,包括一些论述阴阳五行和历代的著名国策论文,背了几万字的文章没有遗漏一个字。到了七岁,已经聪明透彻超过凡人),景帝遂改刘彘名“彻”。“彻”字表示充满智慧,达到圣德的要求。
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?
1.削弱地方割据势力,加强中央集中统一。颁布“推恩令”和《左官律》。前127年,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,颁行“推恩令”:诸侯王死后,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,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,列侯归郡守统辖。这样,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,以分散其势力,“大国不过十余城,小侯不过数十里”;又可使这些受封子弟“联恩尽孝”。列侯们“人人喜得所愿”,拥护中央,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。同时,又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阴谋叛乱之机,下令逮捕二王。二王畏罪自杀,牵连被杀的列侯、官吏、宾客数万人。武帝由此制定《左官律》和《附益之法》,前者指令王国官为“左官”,以示歧视,后者限制七人与诸侯王交游。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。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。终汉武帝之世,汉初封侯的143人中,只剩5侯;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,失侯的68人;推恩封侯的175人中,失侯的113人。至此,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,从根本上得到解决。
其次,重用酷吏,打击地方豪强。汉武帝在削弱诸侯王和列侯的同时,对称霸一方,妨碍政令的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,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,就近监视,以达到“内实京师,外销奸滑”“不诛而害除”(《汉书·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》)的目的。
2.改革改政体制,加强皇权。主要有设立“中朝制”借此削弱相权;设置十三州部刺史,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,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;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,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;实行察举制,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。
3.改革财政,加强中央政权。统一货币,把铸钱权收归中央,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;专营盐铁和均输平准法。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,平抑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;箕缗和告缗,打击富商大贾,加强中央集权。
4.独尊儒术,实行文化专制。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”汉武帝继位后,接受董仲舒的建议:“诸不在六艺之科、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,勿使并进”,(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即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从此,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,成为统治思想。儒家公羊学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,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,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。董仲舒的思想,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。董仲舒还积极鼓吹尊天就必须尊王,为封建皇权披上了“君权神授”的外衣。董仲舒主张“以教化为大务”,又主张“正法度之宜”,其实质是“外儒内法”。董仲舒提倡“三纲五常”,强调治国要“德刑并用”。因而为武帝所称道,诏行全国。这种王道、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,一直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。
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,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:“兴太学,置名师,以养天下之士。”(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于是,在中央设太学,置五经博士官,授儒家经典。此外,还在郡国兴办学校,亦以“五经”作为教材教授学生。 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,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。
汉武帝晚年为何要杀卫子夫和卫青家人?
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,但同时也是一位多情的君主。他继位的第一任皇后是“金屋藏娇”的陈阿娇,知恩图报,这个汉武帝也是身不由己,然而,好景不长,风流倜傥的汉武帝很快就对才貌平平的陈阿娇产生了“审美疲劳”,结果在邂逅绝世美女卫子夫后,立马移情别恋到她身上来。后面的事毫无悬念,陈阿娇很快成了“废后”,取而代之的自然是陈阿娇。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于元狩元年(前122年)夏立为皇太子到死时的征和二年(前91年)已经当了31年的太子,在朝中根基深厚,威望慎重,对皇权产生威胁。再加上能对汉武帝产生影响的的人卫青、霍去病已死,卫子夫年老色衰失宠,汉武帝父子间的嫌隙越来越大。
汉武帝16岁登基,当时窦氏外戚和王氏外戚很有势力,两代外戚虽然彼此有矛盾,但他们都对汉武帝进行压制,令刚继位的汉武帝非常气愤,但又无可奈何。汉武帝亲身感受过外戚得势后的嚣张跋扈,他绝不允许外戚势力过于强大,这就是汉武帝晚年诛杀卫子夫和卫青家人的根本原因。后宫中的李娃、卫子夫等美女先后得宠,但最终没有哪位美人能真正留住好色皇帝的心。尽管宫中美女数以千计,但刘彻并不满足,他喜欢措艳,每次外出巡游时,只要看到美女绝不放过。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就是这样被带回宫里的。
卫氏姐弟被株连是因为武帝太子巫蛊事件,由于太子被诬告使用蛊术陷害武帝,武帝发怒,下令捉拿太子治罪。太子畏惧,只能发兵谋反,想要逼武帝退位!结束兵谏失败,太子被擒杀。作为太子的直接支持势力,卫青是太子的舅舅,被在所难免!而卫子夫也是因此畏罪自杀的,武帝当时年事已高,十分忌讳生死,加之当时有病在身,听到消息后非常愤怒,责令江充彻查。江充是个典型的奸臣,为了抓住机会往上爬,不惜扩大打击范围,到处抓人杀人,最为严重的是:他竟然想借此机会除掉与他关系不好的太子刘据。刘据也不是省油的灯,利用武帝去甘泉宫度假的时机,借助母亲的力量调发皇家马的马车运载射手,打开武器库拿出武器,诛杀了江充,但在武帝看来,刘据擅自调动兵马,杀了他派去的大臣,就是谋反。而卫子夫帮助儿子,就是一起谋反。卫子夫出身卑微,有了汉武帝宠爱,才走到今天这个位置。卫青也是受到汉武帝的欣赏才做到了大将军,整个卫家对汉武帝感恩戴德,不管有没有反叛之心,汉武帝虽然没有抓到证据(根本就没有证据)通常狐疑卫式一族有谋反之意。综上所述,汉武帝晚年时,诛杀卫子夫和卫青家人是他头脑糊涂,真是聪明一世晚年糊涂一时。卫子夫的儿子刘进之孙刘病已也成为了大汉天子,也便是汉宣帝。
历史上对汉武帝的评价。
内强皇权,外服四夷。迷信神仙,晚年改辙。
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,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,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,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,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。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荒淫无道,欲望强烈,刑法残酷,大兴土木,百姓民不聊生。而且晚年还信奉鬼神,荒唐至极。
1957年6月13日毛泽东在同《人民日报》负责人吴冷西等人谈话时,评述了汉代几位皇帝。他认为广为史家赞誉的“文景二帝”实乃无名之辈,守旧之君,原因是跟在前人后面,“萧规曹随,偏于保守,没有创新。”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,开拓刘邦的业绩,晚年自知奢侈、黩武、方士之弊,下了罪己诏,不失为鼎盛之世。
汉武帝时代是英才荟萃的时代。文学、史学、哲学、政治学、经济学、军事学等,在这一时期都有繁盛丰实的创造性的成果。
汉王朝对西域的影响,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值得重视的意义。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变化,汉王朝才开始真正地面对世界。正如张维华《论汉武帝》一书所说:“张骞通西域,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,具有重大意义,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,亦具有重大意义。”
《淮南子》和《史记》是汉武帝时代的两座文化丰碑。此外汉武帝时,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。名家名作迭出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司马相如及其作品。他的《子虚赋》和《上林赋》,是这一时期赋作中有代表性的精品。这些赋以气势恢廓,景物华美,词藻奇丽为特征,正反映了当时文化气度的宏阔广大,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,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采。